刻刀

古籍版本之刀法初识

发布时间:2024/9/17 12:21:14   
《六臣注文选》南宋时期建阳刊本,框21×13.3厘米,十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左右单边,双黑鱼尾,版心白口《尚书注疏》图一《尚书注疏》图二《尚书注疏》南宋末期建安本,框10.6x8.5厘米,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双黑鱼尾,细黑口,书耳记篇名《圆觉道场脩证广文残一卷》 金刊本《明法类说残一卷》元刊本《罗鄂州小集》明洪武二年()罗宣明刊本,框19.5x13.7厘米,11行21字,粗黑口,四周双边,顺黑鱼尾,版心中镌题名卷次,下记刻工:中、海、寸,此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至大三年()建安余氏勤有书堂刊本,框20×13厘米。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双边;此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正德十五年()刘氏安正书堂刊本,框19.6×12.9厘米,十一行二十三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此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嘉靖二十二年()宝善堂刊本,框20.3x13.7厘米,8行17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白鱼尾,此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万历三十年()长洲许自昌校刊本,框22.3x14.1厘米,九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周易本义附录纂注》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框19.8x14.4厘米,十一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下刻:通志堂,此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补瓢存稿》图一《补瓢存稿》图二《补瓢存稿》清乾隆二十三年()韩氏南荫书屋精刊本,框16.8×12.5厘米,8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书名,中镌卷次,下镌:南荫书屋《新编算学启蒙》清同治十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重刊本,框19×13.5厘米,十行十九字,左右双边,双黑鱼尾,此为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古籍中的文字是先请书法名家手写在薄纸上,再反贴于版上,然后再延请刻工雕刻而成。首先书法名家书写的文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每一个人书写的习惯,如执笔的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等,最后对字形的表现均有不同,但对于同一位书法家而言其笔法是大致相同的,笔法顾名思义就是有方法,有规律的利用笔锋划、顿而成的线条之具体表现方法。而一部书籍的完成,往往需要众多的刻工合力完成,刻工雕刻的方法即所谓刀法,刀法实际上是将手写的字体用刀忠实的表现在版上的方法,古代的刻工大多是师徒相授,因此在雕版上亦有刀法特征,认识刀法的特征有利于对古籍版本的断代断地之用。有关各地之版刻刀法之特征,需搜集大量的较初刻本,作对比研究,或能找出规律、特征,从而迅速的掌握各地的版刻特征。如宋浙本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从字体的转折弯角处可见笔画圆滑;宋建本字体隽丽,锋稜峭厉;金版刀法遒劲,直画从左横弯切直,及横画起笔近三角之刻法;元建阳字体秀眉圆活,赵字风格,故刀法圆浑无力;明初刻版,继承元代风格,刀法圆滑软弱,明正德开始,刻版字体突然一变,用硬体宋字,遂刀法程式化严重,字体呆板僵硬;清早期(康熙、雍正、乾隆)多用写刻字体,刀法纤丽,别具一格;至咸丰以后,善刻软体字的刻工甚少,刻工分工合作,分刻点、横、直、撇、捺与行格线,此时便再无刀法可言。参考:《古书版本鉴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1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