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影像广州他在黄埔古祠堂里,一刀刀刻出

发布时间:2023/5/2 20:37:33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走进广州黄埔区黄埔街下沙村,村内的“风水塘”边建有一排古祠堂,其中面向池塘最左边的就是“85后”龙头师傅张伟潮的工作室。厅内架设着新做好的龙头,龙嘴张开,双眼圆睁,须髯飘逸。庭院里,凿子、锉子、刻刀等数百种木刻工具琳琅满目,地上散落的樟木碎屑散发阵阵清香。

张伟潮是广州城内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他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每做一个龙头都会先去了解每个村的信仰和历史,经他手做出来的龙头不会“撞脸”。

他仔细琢磨眼神、嘴角等设计,以此体现出巡游探亲彩龙的隐约笑意,或是竞技龙不怒而威的霸气。

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在以中国的传统24个节气串起的倒计时视频中,一个威严雄武、美轮美奂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正是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的作品。

赶制龙头一举成名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在传统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此外,在木工父亲的熏陶下,他学会用各种工具鼓捣些木头小玩意,甚至尝试做出一艘艘龙舟模型。

10岁那年,张伟潮做出了第一个他觉得优秀的龙舟模型。到了初三,他的雕工技艺越发成熟,甚至有人上门找他购买龙舟模型。渐渐地,张伟潮小有名气。年端午节前一个月,他接到一个棘手的订单,海珠区仑头村急需做三个新龙头。一个月时间要赶制三个龙头,张伟潮心里没底。“龙头是一条村的重要标志,他们信任我,我无论如何都要做出来。”张伟潮一头扎在家中日夜赶工,最终用半个多月时间交出三个精美龙头,得到认可。

张伟潮回忆,当时消息一下子传开,很多人闻讯赶来围观,“他们都惊讶于做龙舟模型的我,竟然真的做出三个龙头来”。这让他有信心当一名专业的龙舟雕刻师。他也成了声名远扬的行业新星,订单纷至沓来。

张伟潮在用专业工具雕刻龙头,端午节临近,他要做8个新龙头,9个在翻新,每天凌晨三点多才睡觉,忙得不可开交。

龙头细节里都是故事

年,从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张伟潮,已经在学校留教当了一年多的实操导师。教职和雕刻事业难兼顾,他决定辞职创业,潜心锤炼雕刻技艺。同年,他成立个人工作室,完全踏入龙舟雕刻行业,既制作龙舟模型,也修复和创作龙头龙尾。

张伟潮租下黄埔区下沙村多年历史的老祠堂,扩建工作室。

张伟潮教徒弟制作龙尾。庭院里,凿子、锉子、刻刀等数百种木刻工具琳琅满目,地上散落的樟木碎屑散发阵阵清香。

龙头和龙尾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常年放在祠堂进行供奉,端午节前才会“请”出来镶嵌在龙舟上。手工制作龙头是甚为复杂的细致活,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

刚做好的半成品,手工制作龙头是甚为复杂的细致活,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

制作龙头十分考验手艺,但张伟潮在网上发现不少地方的龙头“撞脸”了。“以前没有专业师傅做龙头,只能在自己村或附近找木工好手,当时注重传统文化,做龙头都会融入村子的信仰和历史文化等元素,大小、设计风格各不相同。细节里都是故事,这些才是龙头的文化韵味,但大都已经慢慢流失了。”他解释,制作龙头并不是师傅一个人的事,他会向对方了解很多村落的文化,如果对方不清楚又会回村找老人问,这样一来村里边老人和年轻人的连接也更紧密了。

一个龙头里,藏着一个村的故事。龙头和龙尾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常年放在祠堂进行供奉,端午前才会“请”出来镶嵌在龙舟上。

徒弟在给龙头做最后的加工。龙头双眼圆睁,气势十足。

徒弟正细心打磨龙头,这是最简单也最需要耐性的环节。狗狗乖乖地趴在地上陪伴。

为了弘扬龙舟文化,张伟潮又重新走上讲坛。近年他在黄埔区多家小学开展非遗特色课堂,让更多孩子们从小了解本土的龙舟文化,体验乡土民情,在看见、了解和热爱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工作室的墙壁上摆满了张伟潮收集的龙舟船桨。

新快报记者李小萌/摄影李应华/文林里/视频

编辑:陈楚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