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红色记忆永传承李沧这对老夫妻用非遗剪纸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玮玮青岛报道
“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在不同剪纸艺人手下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李沧区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虽已年过花甲,近于古稀,却始终坚守初心,用剪纸艺术雕刻红色记忆。
传承匠心用雕刻意寓吉祥
说起与剪纸结缘,还要从李德远年轻的时候说起,作为一名木匠,从学徒到正式工作,刨刀、凿刀等工具是他最忠实的伙伴,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种家具上雕刻不同的图案。阴雕、浮雕、圆雕、透雕……他用不同的雕刻手法,让家具成为吉祥艺术的载体,赋予家具不一样的生命与寓意。
木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东方之韵也便蕴含在一雕一刻之间。到90年代间,很多人都开始赏玩蝈蝈,用来装蝈蝈的葫芦也开始讲究装饰,李德远便开始研究葫芦的雕刻,在葫芦上进行透雕,既透气又美观,上面多刻人物花鸟、龙腾凤纹,意寓吉祥。
他们真正接触剪纸,是在年被邀请参加淄博市的一场非遗文化展,也是在那天第一次接触了剪纸艺术,感受到剪纸的魅力,便被深深的吸引。李德远老先生伸出双手告诉记者:“因常年雕刻,我的右手明显比左手粗,指关节也都变形了,眼睛也开始花了,人不服老不行。葫芦的雕刻又特别吃巧劲,年龄越大就越力不从心。在接触了剪纸之后就特别喜欢它,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上手也很快,拿起剪纸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这不一直坚持到现在。”
穿梭刻画用艺术铭记党史
一台旧灯、一张桌子、一把刻刀、几张红纸,这就是李德远简单的工作台,经常一坐下就是几个小时。只要坐在工作台上,他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放在了面前的刻刀和纸张上,身临其境的忘我创作,刻刀在红纸上游刃有余地穿梭刻画,老花镜下是他一直专注的眼神,桌子上的无数道划痕,是他对剪纸文化执着的见证,也是他们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切敬意。
记者在他们家中看到,不大的空间里角角落落都堆满了以“红色”为主题的作品,党史类诗词集、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党史百年,也是中国不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百年,每一个奋斗的瞬间都是一次值得铭记的光辉时刻,在他们心中这些瞬间用剪纸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定格下来最合适不过。
李路光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在去年夏天我们就开始准备这次的作品,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中国共产党献礼,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中国共产党这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回望过去的百年奋斗路,我们都应该深刻学习、了解党的历史,把咱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寓教于纸用初心传承红色精神
“让老人不忘过去,让年轻人知道过去。”这是他们夫妻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们虽然不是党员,却把党的章程铭记在心。其实,不只是党员,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知党史铭党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针对党员,即使微薄我们也应尽一份力。”为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剪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他们平时会参加的一些非遗展演以及交流活动,传播非遗剪纸文化以及红色精神,甚至有的作品还赠送给了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对此李路光还笑称:“我们虽然还没有出过国,但我们的作品已经出国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去附近学校参加活动,教小朋友们学习剪纸,让小朋友们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学习党史。“孩子们对于剪纸很感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也特别喜欢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们相处,教给他们剪纸的过程中,给他们讲有关党的故事。”
匠心传承,坚守文化自信;寓教于“纸”,传承红色精神。李德远夫妇用一把刻刀,将上千张红色纸张精雕细琢,变成饱含寓意的作品,让“红色精神”源远流长。在他的刀尖下,留下的是历史的痕迹;在这些纸张上,呈现的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浓浓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