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穿越历史的刻刀小伙传承雕版印刷刻错一笔板

发布时间:2022/8/24 23:31:58   

李振豪在木板上刻字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刘玉乐摄

台灯灯光映射下,小伙右手握着刻刀,左手拇指抵着刀刃边沿,在一块覆有宋体字样稿的方形木板上一点点划动,木屑飞舞的同时,一个宋体字形渐渐显现出来……他就是李振豪,学习雕版印刷已有9年。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如今这门传承千年的老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90后小伙李振豪默默接过了这把穿越历史的刻刀。

手上不少茧和疤痕一天最多能刻字

灯下伏案低头、手握刻刀雕版……9日上午,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奎虚书藏楼二楼一间屋子里,墙上挂着不少拓片,另外几张桌子上也摆着像石碑、活字印刷的木块,李振豪正坐在一张长桌前,低头专注地刻着一块印有《孔子圣迹图》样稿的木板,周围不时有参观的人好奇围着他看。当有人问起他在做什么时,李振豪也会停下手中的刻刀,解释说他在雕版。

除了手里的刻刀,他面前还摆着一排工具,篆刻刀、三角刀、圆刀、直刀、铲刀、刷子……这些都是他雕版时要用到的,最常用的是直刀。他手上除了握刀处厚厚的茧,还有大大小小的伤疤,都是雕版时留下的。在他的工具包里还有几片未打磨的直刀刀片,“刀得自己磨,买来的时候是平的,需要自己磨成月牙刀。”李振豪说,不少趁手的工具都得自己再二次改良才行。

从打磨、上浆、覆样、打薄、上油,到划线、扯线、发刀、挑刀、清底……雕版的工序一个接一个,雕刻时每一次落刀都有讲究……“发刀要从所有字和笔画的左边来,清底时与上面距离3毫米最佳。”

他身后的架子上,每一格都摆着几块木板,有雕好的版、也有半成品,临门墙边摆放着一排雕版成品。“一般一天能刻字,最多的时候能到字。”李振豪说,有时刻错一笔板子全废,“有修补的办法,但总归没有那么完整了。”

刀起刀落9年时光从古书修复到雕版印刷

“小时候见了古书就很好奇,后来就接触到古籍修复。”李振豪说,高考后他跟朋友从菏泽老家来到济南,在英雄山文化市场淘古书时,看见有古籍修复师傅招徒弟便报了名,一学就是小半年。“学了修复古籍之后,我就好奇在古代这书是怎么印出来的,是怎样的步骤做出来的。”他说,只学古籍修复只能修复某一本书,如果会雕版印刷,就能将书用古人的方式复刻出来。

大一那年寒假,李振豪到聊城学习雕版印刷,“那里的师傅刻年画,不会刻字,但基本功都是那一年打下的。”他说,教他的老师傅现在已经80多岁了,师傅得知他想到扬州学习刻字时,非常支持。“后来就去扬州待了半年,跟陈义时学的刻字,他是雕版世家的传人,我的不少坏习惯都在他的指导下修正了,还系统地学习了雕版。”李振豪回忆说,他的这些举动在旁人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是家里人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们让我想学什么就去学”。

“这个挺冷门,不少人听说我做雕版印刷都挺惊讶。”李振豪说,他能坚持这么久还是因为喜欢。起初因接触古书修复,与雕版印刷结缘,从19岁到28岁,李振豪渐渐能忍受长时间枯坐,一次次刀起刀落间,也慢慢地有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烦躁、苦闷,刚开始那段时间最难熬,后来想想自己是个匠人,内心平静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了。”

妻子也跟着学没成想钻研印刷术反超

大约在年,李振豪在雕版时不慎将左手拇指静脉划破,无法练习雕版。“缝了两针,因为要靠左手拇指的力道抵住刻刀,受伤后就没法刻了,就回家休养了。”他说,恰巧父亲去河南世交家拜访带着他,他便认识了妻子王鑫鑫。

“双方父亲都很熟,但我们之前没有过交流,那次之后我们经常聊天,一年后就结婚了。”李振豪说,妻子起初并不理解他的这个爱好,没成想,后来妻子在印刷方面比他更精进。

“她很厉害,以前我们知道的印刷都不喷水,印出来的墨浮在纸上,后来查资料说雕版印刷要润纸三分,她就一遍一遍地试”,李振豪说,现在,每种纸有多厚,妻子只要搭手一摸就知道喷多少水合适。

说起跟着李振豪入行这事,王鑫鑫说,“雕版印刷很冷门,当年我想着,两个人总得有一个出去干点别的挣钱养家才行吧,他劝我说给他半年时间,没想到,我自己也越干越起劲了”。她说,两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一直在摸索,每当碰到难题,就从古籍里找答案,同时,他们又想结合现代的东西,把古人的技艺改良的更精进一些。

对于雕版他这样说

“了解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李振豪说,他起初做雕版印刷,是想把古籍孤本用古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学习。随着对雕版印刷了解得越深入,李振豪发觉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他总是会不经意间说出“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这句话。

王鑫鑫说,为了寻找适合雕版的木材,丈夫这些年几乎把适合雕版的木头都买了来,一一尝试对比,现在他只要见到木头一眼就能分辨出木材的纹路细腻度。“找到替代的,像石楠、小叶黄杨,确实很适合雕版,但价格太高,用不起。古代雕版用的棠梨木,它纹路细腻、软硬度适中、吸水性适中,现在也不好收了,现在正在试国外的木材。”

除了雕版,李振豪也会自己修复雕版,在他的工作室角落里,就有两幅正在修复的雕版。“板子开了一指宽的口子,辛辛苦苦刻的,也不忍心就这么废了,我就试着把它修复。”他说。去年,李振豪跟着山东大学一名老教授学习毛笔字,“老教授说,‘书法要看搭配,有比例,虽然刻和写不同,但最终都要呈现在宣纸上’,我经常拿着刻好的板给他,他给我指点”,他说,他现在不是单纯的复刻,雕刻时也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审美。

在他看来,雕版不仅是刻录的载体,更是艺术品,“雕版雕刻出来的字体整体效果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在里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