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彭城工匠玉雕艺术指尖上的东方美学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们把自己的理想、
情感反映并寄托在玉石上,
这样就有了玉雕这门艺术,
有了蕴含东方美学的玉文化。
(点击观看视频)
▼▼▼
玉雕艺术大师:武剑
徐州玉雕,因其造型生动,纹饰奇特优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有这么一位玉雕匠人,他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收苏派的秀美与北派的豪放,在雕刻技能上的传神演绎,成为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他,就是武剑。
武剑从小就酷爱美术书法,对家乡的山川丘陵、奇石树根都有浓厚的兴趣。家乡附近的山上出产一种石头叫“乐石”,质地细腻,据说苏东坡曾用“乐石”做砚台。
出于对先贤的崇敬和对书法雕刻的热爱,武剑也学着雕刻起砚台来。一年冬天,他在院中棚下埋头敲琢,竟没发现悄然下起了大雪。等到爱人回家时,才发现晾晒的衣服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他对雕刻已入了迷。
为了能从事心爱的雕刻工作,他拿着自己雕刻的几方砚台,到徐州市著名书画篆刻家李天池老师家登门请教,此举深深感动了李老师。他立即写了封信,推荐他到大孤山工艺厂学习玉雕技艺。
在外人看来,整天对着一块石头磨磨打打的很枯燥,但武剑却说,只要拿起玉料和刻刀,就觉得很幸福。玉石雕刻是一个需要长久积累和沉淀的传统工艺,武剑不满足于一成不变,他的作品从人物到风景、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
“笔墨当随时代。”同理,武剑认为玉雕创作也应紧随时代,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技艺,更应当与时俱进,展现时代的气息。“中国的玉文化应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欣赏玉器的观点、水平也不一样。我个人感觉,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东西,要结合时代,作品要有时代新意,突出时代精神,这种作品的生命力才会更强一些。”
他的花鸟作《和谐图》,正面以枣红皮色雕出盛花的牡丹和一朵花蕾,牡丹花是国花寓意祖国大陆,花蕾寓意港澳台。背面一片金黄落叶,黑色的鹌鹑立菊花间,表示安居乐业。
武剑还深挖地方题材。为了创作关盼盼、燕子楼的徐州地方题材作品,他数次到云龙公园去拍燕子楼的图片,其独特的飞檐翘角,让徐州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燕子楼。他的《大风歌》,作品正面上部是汉高祖侧面像,神态毕现,体现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概。下半部是刘邦楚歌体抒情诗《大风歌》,行草遒劲,铁勾银划。这也是他第一次将刘邦的形象和汉画像石的元素运用到玉雕作品上来。
经过近30年的实践磨炼,武剑的作品细腻传神,反映时代,曾多次获得国内工艺美术类大奖。恩师蒋凤英评价武剑为徐州玉雕领域最好的传承人,而武剑却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徐州这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有关,他在这里汲取了难得的传统艺术的素养。他将一如既往,带着传承创新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徐州玉雕的魅力。
我们一直寻找的“彭城工匠”是具有精湛的个人技艺、具有独立创新精神,打造出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或在平凡岗位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工匠精神的人,最重要的是我们选中的“彭城工匠”要在同行业内有口皆碑。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独守初心的匠人,请推荐给我们,如果您就是这样一位匠心匠人,请联系我们,匠心传承。
都市晨报影像工作室出品的这档微纪录片聚焦那些怀揣着情怀、信念、专业和执着的匠人,更是要宣传徐州传统文化,勾勒出徐州人敬业、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
每周五“彭城工匠”与您不见不散。
全媒体记者张景良
视频/摄影都市晨报影像工作室
编辑辛安然校对吴庆德
总监李琳
往期《彭城工匠》系列微纪录片
她用泥巴捏出含余件作品的“十里红妆”!被博物馆收藏
把汉画像石刻在瓷上!他穷尽一生在瓷上“刺绣”……
舌尖上的艺术家:她脑中存上千茶味,品一口就能报出产地
喜欢这个栏目请点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