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浅谈灵宝的剪

发布时间:2024/8/30 15:20:59   
刘军连讲hpv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28/9375146.html
文江湖诗客剪纸工艺,历史悠久。据《灵宝县志》载:“周时,弘农群众春节过后,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斯日,‘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至函关。不料,青牛亦中疫患病,众乡医会诊时青牛口吐血肉一块。乡医将血肉配药分食于疫病患者,皆复元气,转危为安。人们欢喜若狂,奉为灵丹妙药,视青牛为救命天星。从此,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家家门上都用黄表剪金牛图帖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避邪,以志青牛之功”。这大概是剪纸艺术在灵宝的最初记载。剪纸艺术,在民间最为常见的是窗花。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剪纸花样不断更新,题材逐渐增加,用途更加广泛。民间的结婚喜庆,布置新房。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剪纸艺术出现。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美观大方,精致幽雅,独具一格。民国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剪纸艺术又进入了新的境界,舞台上的布景,布幕上的图案,商品广告的布置,会议礼堂的装饰,各种建筑物的装修工艺等。也都使用剪纸艺术,增色添彩。50年代末,县文化馆派专人深入民间访问,收集整理了民间剪纸艺术三百余幅珍品进行收藏。历年来,又先后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请行家临场表演,交流经验并赴外地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技术。县文化馆、工会、妇联、共青团,又利用“新年”、“五一”、“五四”、“三八妇女节”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培养一批剪纸艺术新秀。目前,焦村、北坡头、苏村、阳平、五亩、西闫等乡,都出现了不少剪纸专业户。逢年过节,庙会集市,以季节的特色出售剪纸艺术商品。此外,灵宝剪纸艺术作品,还被省、市调往郑州、洛阳、广州参加展出,吸引着中外游客。其中三幅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美展。剪纸工艺,实际是剪与刻相结合的工艺。主要工具有锥子、刻刀、刻板(又称腊板)等。其中刻板是-件特制的工具。它是在一块二十五厘米见方边沿有楞的木板上,涂着一层二厘米厚的腊油合剂(即石腊、柏叶灰、牛油的混合物)。这种刻板,有极好的弹力和韧性。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使用过后,不留刀痕,不损刀刃,不掉碎渣,经久耐用。艺人们把它视为“至宝”。其制作奥秘并不外传。剪纸工艺取样时,有直接画图、照样描绘和照样薰图三种办法。前两种办法,可根据图画线条布局,直接剪刻;后者是将一张白纸,湿水后贴在一块木板上,趁湿再贴上花样,放煤油灯上进行薰烟。干后取下花样,花纹即显现在白纸上,为副制品。再将副制品用细纸绳缀在纸杳上,剪去或刻掉薰烟部分。建国后,民间剪纸工艺,受到县文化领导部门重视和支持,大大激发了剪纸艺人的积极性。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中,勤奋钻研,精益求精。不但艺术水平逐步提高,并对操作工具亦有所革新。如焦村乡沟东村的杨仰溪,他的剪纸作品小窗花,戏剧人物面谱,二十四孝图等。曾多次送省参展,分别荣获“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等奖励证书。有些作品在《豫西报》、《河南画报》进行发表。年元月,他已加入“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河南分会”为会员,并当选为理事。同年又荣获“河南文化学会”与“河南美术学会”合赠的“剪纸世家”镜匾一块(本人系祖传第五世孙)。同年三月,三门峡市副市长侯国富前往日本访问,曾带走他剪纸作品小窗花一套,作为出国赠品。年3月,荣获“中国美术学会河南分会”赐与“河南美术家”光荣称号。同年8月,接受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吉来木夫妇采访,并带走他剪纸作品百余幅,出口法国。在工具改革方面,他捷足前登。在实践中,自己动手,大胆创新。他所改制的刻刀,可提高工效十倍以上。该刀长约二寸,分平面、半圆、管简三个品种,每种又分大、中、小三个型号。操作时,根据花样线条需要,灵活运用,轻快利索。在多次操作表演中,都受到来访者的好评。此外,他还善于总结经验。将剪纸工艺应用的各种线条形状,归纳为七十八种形象的名称。如:月牙形、波浪形、锯齿形、连环形等等。以便在构图设计时胸有成竹,顺手拈来,提高艺术效果。其他一些剪纸新秀,如:五亩乡的郭建楞、苏村乡的王蓬草、大王乡的樊亚民、故县乡的王希霞等的剪纸作品,于年河南省艺术节时,送省参展,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励证书。郭建楞还被郑州市第一职业中专破格录取为学生进行深造。在校期间,她的民间剪纸作品,曾多次参赛,名列前矛,为该校赢得了荣誉。现已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如今灵宝的剪纸艺术早已家喻户晓,培育了更多的剪纸艺人,为灵宝的发展赢得了荣誉,写这篇文章就是赞美他们,鼓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家乡赢取更多的荣誉,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9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