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非遗潍坊鲁砚

发布时间:2023/2/16 0:06:31   

鲁砚是以山东境内所出产的砚石制成的砚的总称,有红丝石、紫金石、徐公石、金星石、温石、田横石、尼山石、龟石、燕子石等十余种。鲁砚制作始于西汉,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唐宋时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

鲁砚制作技艺包括:选石、构思、上稿、粗雕、细雕、

抛光、题刻砚铭。

鲁砚的制作和其他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离不开采石、

设计、雕刻等几个主要过程。鲁砚的设计一般是先观察,观察砚坯的造型、石色和砚坯内的石色和纹理。通过观察,基本掌握了砚材本身所具备的各种先天条件,心中已有成砚,然后是墨稿。所谓墨稿,就是先大体确定砚堂、砚池的位置,然后再把所要表达的内容立意和题材,用毛笔画于砚坯上,这些内容、立意和题材也就是后来的砚的装饰部位,而一方砚的品位高与低,大多是在这一过程中就已经基本确定的。

砚的装饰部分侧重于砚额、砚侧和砚背。其正面部分一般不会超过整体的三分之一。个别情况也有打破常规的,这就是有法和无法的关系。任何一方砚坯,不论其造型如何,必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行线置其下端,这方砚成形之后,会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否则就会头重脚轻、比例失调。

鲁砚的雕刻,是在砚坯墨稿的基础上,先用刻刀将装饰部位的图案和砚堂砚池的轮廓刻出来。在此基础上,先刻砚堂、砚池,再刻图案部分,这样避免了刻砚堂砚池的过程中,破坏已刻好的图案部分。鲁砚在构思立意上,特别讲究“天人合一”“简朴大方”“虚实相宜”“大巧若拙”等艺术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彰显出中国文化基因的底色,还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凸显了中国文化基因的特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欣赏和尊重。作为东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东亚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继承、发扬潍坊地区的非遗文化,已成为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不可或缺的一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