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什么
25岁以后,每天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对着镜子双手捋着苹果肌向上拉。这并不是一项护肤活动,而是一个条件反射的动作,就像看见餐布皱了一角,你会不自觉地把它拉平一样。
是的,25岁后皮肤肉眼可见的下垂。仿佛还是昨天王菲晃着身子在唱《笑忘书》“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自己最清楚。”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衰老
有一段时间,我不喜欢看当下流行的一些电视节目,综艺或是新剧。搞不懂为什么年轻的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偶尔看一下却如嚼蜡,幼稚又做作。
突然有一天我惊醒,不再愿意主动接受新事物是不是表示我在变老?吓得我一口气看完了《中国有××》,脑海里那些姑娘身上的钉子和脏辫挥之不去。但第二天依旧不想穿齐(哔)小短裙出门,因为公司的空调真的能冻出老寒腿。
也许慢慢的变成熟变懂事变得下意识照顾自己的身体,那么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中就是在变老。
毛姆晚年在《作家笔记》中有一段描写年老状态的片段,深觉动人:
“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面对与世界告别,人们更怕的是存在于世界上却再无参与感,即失去比未曾拥有更令人心痛。
时间匆匆,还未觉人生四味日子便转瞬即逝。
“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可以是一生一世,而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也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到底是什么时候时间开始越走越快,真的是中年后身边的琐事吞噬了原本漫长美好的人生吗?
曾看到有这样一种有趣又可怕的理论:
其实人对时间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相对于当前我们已经度过的全部时间而言的。
假如说,你一岁了,那么这一年的时光就是你来到世界上的全部生命。伴随着慢慢长大,以“一年”为时间单位的时光在你全部的生命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少。
6岁的一年占生命中的1/6,而30岁的一年不过是生命中的1/30。这意味着,5岁时的一个寒假,等于你54岁时的整整一年。
你在7岁时已经过完了全部生活的一半,如果除去没有记忆的3岁前的生活,顶多在18岁时,你已经体验了自己的一半生命。
还有另一种理论认为:时间随着熟悉程度而加速,我们年纪渐长,各种事物对我们来说更熟悉,时间也就溜走了。
我们对童年记忆深刻,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们经历了许多新事情。
王朔曾说“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是像小时候,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所以,我们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是因为我们再也不去探寻新鲜的事物。
就如只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你在30岁以后就很难进步了。
比衰老更可怕的是错过
时间的有效性让衰老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机制之一:
它会对你的行为时间进行约束,因此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从你意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老,这副躯体真的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灵巧好用,那么你就要开启自身价值最大化之路了,而在你之后的年轻人可能暂时还无法体会。
但终会有那么一天,大家都会突然明白,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宝贵的经验,都是我们交换以时间、经历、挫折、泪水、心痛得来的。正如现在太年轻的朋友不能理解拾叁的苦口婆心,那么我们十年后再见——等你错过了时间后。
“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尼采
我想尼采是想表达十几二十岁的青春是荷尔蒙控制下的青春,挥霍浪费不可避免,这种青春不长久,过了也就过了。
但当意识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并逐渐变得成熟,宽容,平和后,依然还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妥协,这种迟到的青春(状态)才是持久的。
身躯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我绝不会逃避。
如果岁月这把刻刀并未能让你日臻完美,变得更豁达更睿智更渊博更从容,那么对阁下残忍无情的,并不是时间,而是你自己。
所以我们看年少时,大概是神采飞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后来慢慢地变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再后来啊,就是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END·
(文内插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