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手艺人之故事篇林基松一刀一斧,雕刻立体

发布时间:2022/9/17 18:32:21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一刀一斧,随着木屑飞舞,一个个字体呈现在梧桐木之上——林基松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握着刻刀,专注着如何将每个字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年55岁的林基松是一名匾额手艺师傅,小时候对书法的痴迷,让他对制作匾额产生了兴趣并乐此不疲。对他来说,听着小曲、握着刻刀,将一个个写得龙飞凤舞的书法字跃然“木”上,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美事儿。

△工作中的林基松

△林基松匾额作品

始于对书法的痴迷

操着一口纯正天津口音的林基松,在七八岁时随父母来到了井陉矿区生活。那时候的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不是和小伙伴一起野地里“撒野”,而是“闷”在家中练习书法。不过,这种在当时当地略显另类的喜好,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还常常惹来一顿“发威”,“怎么又在家里练书法了?”“别写了,太臭了!出去玩去吧”……

对书法的喜欢让林基松不会轻言放弃。用来写书法的墨汁有臭味,他就趁着家里没人开着窗户练习;没有专业的宣纸,他就铺上旧报纸;没有老师指导,就对着课本上的字体“照猫画虎”。

不过,这种“笨”法练习虽然执着,却难有进步。渐渐地,林基松对于自己写书法失去了信心,但每每看到名家书法时,他又会心痒难耐:“要是自己也能写成这样就好了。”

一直存着这份执念的林基松,工作以后,随着视野的开阔,接触到了匾额艺术,这让他豁然开朗:“这么好看的字体,我虽然不能自己写出来,是不是可以练习着把字刻出来,成为自己的作品呢?”

禁不住兴奋心情,林基松立刻行动起来。年冬天,林基松从南三条买了刻刀,又去装饰市场买了一捆实木地板的尾料,开始了第一次的匾额制作。

那是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潇洒的字体是林基松的最爱。他把这首词复印放大到合适大小,垫着复写纸一点儿一点儿拓在木地板块上,然后用刻刀顺着书法的一笔一画开始“刻画”。

就这样,每天下班后,林基松不干别的,就是窝在屋里“做木工”。一连一个多月过去了,彼时还没有任何匾额制作经验的林基松,手磨出了茧子,大拇指关节还出现了腱鞘炎的病症,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儿,望着完成的作品,林基松喜悦得就像自己孩子刚出生时那般,兴奋得想要与人分享。

△林基松的“十八般兵器”

那时没有现在的“朋友圈”即时分享,却也有分享途径。林基松骑上自行车,拿上自己的作品,来到姐姐家。姐姐、姐夫一看就惊叹不已,又拿到楼下,骄傲地向街坊四邻展示弟弟的“绝技”。围观的人群啧啧夸赞,在旁听着的林基松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一位同样爱好书法的邻居来求购,林基松像遇到了知音,二话不说送给了对方。

第一幅作品得到的赞誉,让林基松充满了信心,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表达对书法喜爱的方向。从此,不爱抽烟、不爱喝酒,也不爱交际的林基松,闲暇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做木工”。

雕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业余爱好,在年林基松下岗后,不得不中断了两年。那两年,在给别人打工的忙碌中,林基松常常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每天这么忙碌,没有时间停下来做一做自己喜欢的匾额,感觉没有方向,也没有前途。”

于是,刚过完年的春节,林基松做了一个决定,他不再给别人打工,而是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他一直喜爱的匾额制作。

年,每天“找活”虽然忙碌而艰难,但对于林基松来说快乐更多,“能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来做,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喜悦的事呀。”

“第一块匾是给一个公园亭子做的,当那块写着‘观鱼’的牌匾挂到亭子上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林基松回忆往事仍难掩喜悦之色,那是看着自己的作品真正被客户认可的喜悦,那是看着游园的人们啧啧称赞“字”和“景”相得益彰的喜悦。

虽然欣喜,精益求精的林基松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木头材质不太好,一个手雕刻耗时耗力。”就这样,林基松尝试了各种木质,最后选择了梧桐木作为首选材料。“梧桐木木质比较软,而且不易开裂。”而且,每次雕刻完成,还要上四五遍漆,保证匾额能经得起风吹日晒。

△林基松匾额作品

自从开始匾额制作这一事业之后,雕刻就成了林基松生活中的一部分。闲下来的时候,他就翻一翻朋友送给他的《中华名匾》等书籍,从中汲取养分。经过不断钻研、学习,林基松练就了双手刻刀的“本领”,渐渐地,他不仅在木头上刻匾,也尝试用石头刻字。

每每看到好的书法作品,他更是“心痒难耐”,想用自己的手把它雕刻下来、留下来。

在林基松的家中,摆着一块汉白玉的方匾,匾上的字体像画一样漂亮。说起这块石匾,林基松禁不住得意地介绍:“这一幅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词,写的是‘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你瞧,中间这个‘杯’字,像不像一个酒盅……”林基松说,这是一幅当代名家作品,当时别人给他这幅字,让他做成匾时,他特意做了两块,其中一块他专门做了底座,摆在家中欣赏。用他的话说就是“摆在家里,自己玩儿。”

坚守一刀一斧的执着

要说匾额手工雕刻不苦不累,那是假的,看看林基松的手就可见一斑。两只手布满了老茧,大拇指关节处曾经做过“小手术”,看起来也与常人不同。不过,林基松对此并不在意:“刚开始的时候,不懂得技巧,用蛮力的时候多,后来就自己琢磨怎么用力、怎么雕刻,现在手已经好多了。”

看到手工制匾的辛苦,有人曾劝他:现在技术水平这么发达,可以电脑雕刻,或者可以电动雕刻助力……但林基松并不为所动,始终坚持着用自己双手来一刀一凿地完成作品,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从头到尾“一刀一刀”地刻下来,才能生动、流畅地表现出原书法作品的味道。

还有人说他太保守,赶不上时代。这时,林基松就会反驳:机器刻出来的字死板,没有生命力。“每幅书法字体的一笔一画,都会有书法家书写时深浅、用力、粗细的差异,也会有书法家笔断意连、虚实结合的意境。”林基松说,这种差异、意境需要雕刻者“用心”领会,才能表达完全,甚至更好,而这是任何机器加工无法实现的。

在林基松看来,刻字是书法的一种延伸,更是一门艺术。“我国的匾额历史悠久,始于秦,盛行于明清,它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艺术于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匾额文化和风景。”林基松理解:书法是平的,是笔墨间软和软的结合,而刻匾是立体的,是硬与硬的碰撞,是在凹凸中融入生机和活力。“匾额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雕刻工艺,能如实表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能将好的书法作品展示到更多人面前。”

林基松给自己定义为“匾额手艺人”。在林基松狭小的工作室里,最显眼的是墙上的一排各种规格的刻刀工具。“这些刻刀都陪我好几年了。”林基松拿起一把刻刀摩挲着说,人还是应该有点儿理想,所谓的理想就是一种坚守,他会一直坚持这个文化,传承下去。

看到自己的匾额作品挂起来时,他常常会想,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做出来的匾额会一直挂着……每每想到此处,他的心情就会特别愉悦,更坚定一直“手作”的信念。

(燕赵都市报记者李春炜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7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