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山东省职工达人秀黄勇以刀作笔写情怀

发布时间:2025/5/9 10:38:33   
剪纸,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的载体,是通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在无数手工艺人的创新和改进下,展现出了它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不朽的民族风采。黄勇就是无数手工艺人中的一分子。黄勇,祖籍山东高密,现居临沂,济南西机务段职工。他是临沂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剪纸委员会会员、中华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艺术大赛上获奖。《春到沂蒙》在临沂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获得优秀展演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优秀展演奖,《山村景色》获年全国剪纸艺术大赛铜奖。古风淳朴的潍坊高密皋头村,给黄勇留下了甜蜜的童年回忆。黄勇11岁时就跟外祖母学习剪纸,至今,55岁的他已有40多年的剪纸经验。“小时候静静地依偎在外祖母身边,看着她剪红红的窗花、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勇幸福地回忆着。黄勇的外祖母是位剪纸艺人,未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剪纸时一般不打草稿,放剪直下,兴之所至,随心创作。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剪纸是个很费时费力又费脑的精细活。父母是铁路双职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就酷爱火车,查询了大量关于蒸汽机车的书籍,熟悉了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和历史演变,把它们的特征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有了成熟的构思图案后,下剪如有神。”黄勇耗时四年创作的《中国蒸汽机车剪纸》长卷,长40米,宽0.5米,共剪制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台,现收藏于胶济铁路博物馆。剪纸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思想。黄勇在铁路技校读书期间,自学了中国画课程,这为他形成民间艺术和国画相结合的剪纸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黄勇平时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在与乡土交游、走村串寨、访艺求教的路上汲其所需,凡遇到好的图案就收藏起来改良运用,精思妙构的剪纸图案一旦成熟就立即创作。特别是得到沂蒙剪纸大师林化强的指导以后,黄勇的剪纸作品更有了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以民风民俗、劳动致富等乡村题材为主,既有高密剪纸特色,又融入沂蒙剪纸元素,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的趣味,不拘泥于传统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传统题材的剪纸以吉祥如意图案为主,使创作空间受到了限制。为了丰富剪纸色彩,黄勇跳出传统思维,采用国画形式,借鉴农民画、木版年画的一些手法,构图夸张、变形,把设色剪纸融入了剪纸创作中。黄勇制作设色剪纸共分为4个步骤:首先是设计稿样,图案中哪个地方阴刻,哪个地方阳刻,事先预留;其次把设计的稿样与裁好的白宣纸装订在一起,一般以6张为最合适;然后是剪裁,大处用剪子,细微处用刻刀,剪线如棉线,剪尖如麦芒,剪缺如齿锯;最后是染色,两支毛笔交替晕染,颜色调和使用高度白酒,穿透力强。目前,黄勇在剪纸作品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二次创作。他认为,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光有视觉冲击是不够的,必须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黄勇的内心深处,剪纸艺术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年春节期间,他都要参加“文化走基层”等活动,向群众展示剪纸技艺。百姓家中的窗户、墙壁和门上,都留下了他美丽鲜艳的剪纸作品。黄勇还经常到文化馆和学校等地进行公益剪纸教学,向剪纸爱好者传授技艺。在教学中,他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剪毛刺”学起,循序渐进,打好基本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任何艺术品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剪纸的技艺是一个年限与艺术灵感的结合体,没有十几年的工夫出不了成绩,可谓十年磨一‘剪’。”黄勇感慨地说。现如今,黄勇已经把剪纸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坐于桌案旁,在红红的纸上,尽情享受创作带来的幸福和愉悦。他说:“作为一名剪纸作者,厚积薄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非得总结过去,那就是时间和坚持!“省总工会融媒体中心供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7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