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济南72岁艺术老顽童玩转指尖艺术
72岁的单孟渤老人前半生从事生物药物研究工作,后半生却与雕刻紧密相连。人到中年才接触到刻瓷与蛋雕艺术的单孟渤,如今已是刻瓷和蛋雕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济南市刻瓷与蛋雕两项工艺的非遗传承人。
单孟渤的蛋雕可以分为浅浮雕和镂空两种,浅浮雕的原理和黑釉刻瓷类似,也是通过雕刻的深浅来体现出图案的层次感。另一种镂空更令人称绝,一个蛋镂空雕刻成地球仪,连经纬线都能做出来,最细的经纬线仅仅0.5毫米,这种功夫国内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
如今,单孟渤年过古稀依然努力学习新的艺术类型,同时不忘传承非遗文化。
从小“不务正业”
年,单孟渤出生于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有很深的学问,家教甚严。父母对年幼的单孟渤要求极高,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当时济南大观园有大小店铺余家,既有京剧、相声、说书、唱戏的,又有打拳卖艺、拆字算卦的,还有供人品鉴的古玩字画摊,各路民间艺人汇集于此,各种艺术门类混合其中。“那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那,我经常跑去玩。”单孟渤回忆,“那时候最喜欢去卖小人书的摊子,自己攒点零花钱全买小人书了。”单孟渤买小人书不只是为了看,看完他就比着书上的人物画出来。单孟渤说,他绘画素描功底就是从这时候打下的。
单老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玩具。那时候啥他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家里的收音机、钟表之类的东西都被我拆了个遍。”单孟渤笑着说,“其实现在也是一样,手闲不下来,这才捣鼓捣鼓刻瓷之类的。”
中学时期,单孟渤做黑板报时展现了自己的绘画才能,在同学中小有名气。“课间同学们都排队找我画画,我画得也快,十分钟就能画一幅。”单孟渤说,“我还给全班同学的钢笔杆上都雕刻了作品,现在还有人留着。”
单孟渤的这种课余爱好被家里人视为“不务正业”,他的艺术之路也被迫中断。中学毕业后,单孟渤被分到建设兵团,年底兵团解散,单孟渤又被分配到山东医学院校办药厂。
单孟渤说,其实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单孟渤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山东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年,他又调到山东生物药物研究院从事医药研究工作。
参加工作后,单孟渤那颗向往艺术的心也没有“安分”下来,业余时间经常练习绘画和雕刻。“那时候我同学结婚都不要我的份子钱,就要我给他们画幅画当结婚礼物。”
单孟渤偶然间又接触并爱上了摄影,“小时候钱都买了小人书,工作了赚的钱,都投入了摄影,买相机、胶卷、洗相片。再往后,接触刻瓷又把钱花在买瓷盘上,这辈子就没攒下什么积蓄。”单孟渤笑着说。
一个盘子,一把刻刀
刻瓷是指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划、凿镌各种形象和图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凿成的雕塑工艺品,现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间的。
单孟渤与刻瓷的渊源,源自一次出差。年他到淄博出差,恰巧当地举办陶瓷琉璃艺术节,在现场看到有人用刀在陶瓷上雕刻后上色。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刻瓷,也让他大为惊叹,回到家后久久不能忘怀,就决定自己试一试。
没有刻刀也没有陶瓷,单孟渤想办法托朋友做了把刻刀。没有陶瓷就用家里的盘子、杯子、烟灰缸之类的练习。“家里只要是不带花的白盘子就都被我刻了个遍。”单孟渤说。
也许是因为从小的绘画雕刻的基础,练习一年左右,单孟渤的刻瓷技艺就极为娴熟。单孟渤后来又拜朱振启先生为师,刻瓷技艺有了快速提高。
单孟渤的家中就像是艺术博物馆一样,摆满了他各式各样的作品。其中,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黑釉瓷盘人物肖像刻瓷作品,国内外的名人肖像栩栩如生,连最细微的发须都根根分明。
单孟渤最擅长在黑釉瓷盘上刻画人物肖像,经过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悉心摸索,他在中国传统刻瓷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尖刀刻瓷的常规刀法,采用平刀技法在黑釉瓷盘上雕刻人物肖像。盘子表面的黑釉和表层下的白胎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刻刀雕刻改变釉的厚薄,形成黑白灰的层次,体现光与影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刻瓷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单孟渤认为,这种黑白反差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绘画和摄影都无法比拟的。
“肖像是刻瓷中难度最大的,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我的素描基础和摄影功底对刻瓷有很大帮助。”单孟渤说。一幅瓷雕作品,要用小錾子凿几万,甚至几百万下。单调枯燥的动作不断地重复,一幅作品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单孟渤家里挂着一件直径66厘米的齐白石肖像瓷盘,那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他说这件作品花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一枚鸡蛋,一个地球
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源于6世纪,是近年来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接触刻瓷几年后,单孟渤加入了山东省刻字艺术家协会,在协会里认识了一位能在红皮蛋壳上雕刻的会友,瞬间就对这种新奇的雕刻方式产生了兴趣。简单请教一番之后,单孟渤又回到家中开始研究蛋雕技术。
蛋雕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蛋壳,一把刻刀,就可以展示出世间万物。工具简单,过程却并不轻松。制做一个蛋雕作品,首先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蛋壳,“一般要挑选中年鸡或鸟生的蛋壳,因中年鸡生理状况较健全,所生蛋蛋壳厚度较均匀,外表也比较光滑鲜亮。”
单孟渤介绍说,一般需要清空蛋体、清洁风干、定标绘图、精细雕刻、清理装饰等步骤。由于蛋壳很薄,易碎,所以在上面雕刻的每一笔都需要很高的稳定性,“如果手不稳,稍微一抖,蛋壳就很容易碎,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单孟渤告诉记者,他刚上手的时候刻了近10个蛋壳,才完成了一个成品,单老家里有一个柜子里都是做坏的蛋雕残品,其中有不少接近完成的,最后手一抖就刻坏了。“蛋雕玩的就是‘心跳’,有一丝差错就坏了。”单孟渤笑着说,“那天一个没注意,小孙女跑进来给我捏坏了好几个。”
单孟渤还有一门绝技,在众多蛋雕作品中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普通镂空雕刻蛋雕,但仔细看会发现通过表面镂空的孔洞,内部还有好几层镂空蛋雕,整个作品像是一个套娃一样。
单孟渤的工作台上有一盒子磨头,每个磨头也就5厘米长2毫米粗,盒子里密密麻麻有几百个磨头。单孟渤说这些磨头每个都有不同的用处,因为蛋雕太过精细,许多刻法需要不同的工具才能做到。
单孟渤是个细心的人,家中几百件蛋雕作品都被他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肖像的、动物的、镂空的、带底座可旋转的……近几年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蛋雕上,琢磨着怎样创新技法,才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目前他已完成了中外名人、中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人的肖像蛋雕作品。
蛋雕和刻瓷,一软一硬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在他手中被刻画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绝。
年单孟渤加入世界蛋艺术家协会后,将自己的蛋雕照片发到网站上,引起了不小轰动,“外国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协会主席专程从新西兰赶到我家,就为看一眼我是否真能手工雕刻。”单孟渤说。
艺术老顽童,人老心不老
在单孟渤家里摆着上百件艺术作品,其中不仅有刻瓷和蛋雕作品,还有书画和葫芦雕刻等其他作品。一进门的两幅银色的画作引起记者注意,作品中银光闪闪的关公和秦琼,身骑骏马手持兵器如门神一般悬于墙上,“你猜猜这是什么做的。”单孟渤笑道,“这其实是两个易拉罐做的,算是一种铝箔雕刻画。”
几十年来单孟渤尝试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多种形式融会贯通。“前几年在手机上看到这种铅笔雕刻,就想着自己尝试。”单老拿出几个盒子,里面竟是一根根铅笔,令人惊叹的是铅笔芯被雕成了各种形状,甚至有一根被做成了可以活动的锁链状。“这东西太难了,前两年我还能做,现在年龄大了做不了了,眼看不清,手也控制不了那么细了。”单孟渤叹了口气,“不过最近我又迷上了彩铅画。”单老的彩铅画可不是小孩子画得那种儿童画,他的画属于超写实彩铅画。画中小猫咪的毛发清晰,眼神清澈,不仔细看都会以为这是照片。
“这些年我一直没有停下艺术创作,也一直学习新的艺术类型,总有新的艺术能够吸引我。”单孟渤说,“做我们这行也得跟随潮流,像这刻刀,我现在用的就是电动的,效率高了不少。”单孟渤虽然做了几十年传统雕刻,但也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追随潮流。
在艺术创作之外,单孟渤也不忘传播非遗文化,身为济南市刻瓷和蛋雕双项非遗传承人,他经常走进社区和校园讲课。古稀之年的单孟渤,有徒弟十几人,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的徒弟都有。不仅在国内,单孟渤的艺术作品也传到了国外,他本人也到韩国、泰国、美国等地去教课,弘扬中国艺术文化。
对于未来,单孟渤有自己的想法,“我今年已经72岁,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刻几年,现在眼睛和身体都不如以前,我想多培养出一些学生来,将我的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这些艺术失传。”同时,他也希望不管是刻瓷、蛋雕,还是其他的一些非遗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中国的手工匠人是多么厉害,中国的传统技艺是多么博大精深。(来源:山东商报)